传统模式(企业资源管理类系统)
传统的企业运行系统,例如:ERP、HR、财务等系统都是条线形式 的单领域信息管理系统,属于企业资源管理类。
关注点体现在:系统的基础建设、数据的采集、基本功能的实现等。
问题点体现在:系统间及系统自身都缺乏有机的结合,资源之间的互动、功能设计单一等因素都有缺失。
提升模式(企业资源运作类系统):
企业中,资源运作方面问题已经开始凸显出来,特别在业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由于资源运作的目的是把各项工作、人、资源、管理进行了 块状形式 的处理。BPM平台则专属于资源运作类的平台系统,能将人、系统、数据、相关政策、基础环境等资源非常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支撑平台进行服务。
关注点体现在:各项管理体系及监管模式的建立、服务及资源标准化的建立、流程设计与创建等。
优点体现在:做一点提升一点、融合两点提升一片。
目前集团性企业的流程需求范围基本包括:
OA类:收文、发文等公文流转类
人事类:请假、离职、考勤、加班等流程
财务类:报销、预算、支付款、收款、预付款等管理
采购类:PR、PO等
行政类:物品申请、出差申请、用车等
需求的范围是相对明确的,但每个企业在实施建设这些流程型应用时,希望能达到的效果和能让这些流程应用的建立能给企业带来的作用是需要根据用户的现状和管理状况而定的。
聚焦一、(电子化替代手工)
目前企业面对流程型的需求,大部分企业是聚焦在为了实现流程电子化作业,缩短审批周期,需要建立起一套网上电子审批系统。
聚焦二、(流程化促进管理)
手工的模式有着它特殊的特点,是因为这方式与环境的限制,只能这么进行流程流转,电子化的过程中并不是原封不动搬到电脑系统上就可以了,而是能通过流程电子化得过程中,分析流程的本质和特点,结合管理的需求,优化流程的过程与功能,帮助在建立起电子化流程应用的过程中,制定出纸质文件的同步性问题、流程控制关键点、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体系的调整、政策的完善等
聚焦三、(整合化完善控制)
企业中的管理信息化是通过一个个系统与一支支流程逐步建立而完善,但这些都基本聚焦在单一事件或业务管理层面。但触及企业在进行一体化控制方面的需求是,都会采用关注到数据集成、EAI、综合管理系统等方式建立来实现,代价和成本都非常高昂,但其实通过流程联动,通过K2产品建立轻量级的数据交换与SOA是一种非常方便和快捷的做法。通过K2平台整合集成各类业务系统、通过数据集成形成统一的集成通道,在K2平台上进行功能封装(WEBSERVICE)数据封装(K2 SMARTOBJECT)等,建立形成具有统一事务管理的轻量级SOA企业服务总线,这不光能供流程本身进行使用,也可以开发出来给企业业务系统使用。
组织结构上:
要点:多重组织结构关系(条块结合)、组织灵活多变、基础数据的完善性等。
方法:需要建立多组织类型、组织管理、组织信息定义等标准化得后台管理控制台。
汇报关系上:
要点:汇报关系多样化(人与人汇报关系、上下级行政汇报关系、岗位汇报关系、自定义汇报关系、交叉使用的汇报关系)、汇报关系的异样性(根据组织类型而不同、根据业务类型而不同、根据数据环境而不同)
方法:需要形成一个汇报关系矩阵库,使得汇报关系的产生是能根据情况,由矩阵库自动产生汇报关系链。
政策管理上:
要点:个人标准政策(各种业务中涉及申请人的标准控制);审批权限政策(业务、类型、种类、个人级别、审批人岗位等方面而不同)
方法:需要形成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政策管理库,通过统一的封装形成政策响应机制。
服务模式上:
1、手工与电子化结合模式
2、电子凭证与实物凭证结合模式
3、管理控制调整
4、异常情况处理模式
5、上线支持模式
数据标准化:
1、数据集成的统一:目前我们建立了系统数据集成控制台,可以由前台进行统一的数据集成、导入导出的功能方法的管理
2、数据集的标准化转换:在集成数据的多样化的背景下,在工作流平台中如何沉淀,形成基础信息的综合平台目前也是我们实现的重点。
3、数据的服务封装:在异构系统的集成中,形成数据服务总线目前通过K2 SMARTOBJECT统一进行封装,但封装的颗粒度与二次封装的可用性将成为设计中的重点。
需求分析方法论:
1、流程视图

2、功能视图
3、页面视图
4、数据视图
5、逻辑视图
平台建设化:
基于K2产品,如何形成最方便,最可用,扩展性强的工作流平台是在技术积累层面的重点。目前形成平台的主要模块包括:
1、我的任务:

2、我发起的任务
3、我参与过的审批
4、草稿箱
5、我的代理
6、政策管理台
7、集成控制台
8、环境控制台
9、系统管理
可用性:
由于流程应用设计的最终用户群体多,而且级别比较高,高层领导在使用电脑方面本身就不是非常强,所以在流程应用系统的建设方面,如何易用,简单,方便,适合领导查看控制方面也就成为了关键。
我们采用了:
技术上:采用WEB2.0 + EXT控件 + 自身研发控件组成
风格上:仿照Goolge 与Vista操作系统的风格,使得界面上的列可以任意拖拉、排序、查询、自定义自己的现实内容等
交互性:
流程各环节中涉及到得数据项和内容比较多,许多用户在网络环境中都是通过VPN远程链接进入,所以如何把页面与数据之间的交互减少,如何把操作和系统处理分开,减少交互环节,这对于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用都大大增强。
我们采用了:
技术上:采用XML进行了流程中的页面及数据的传递,在关键点进行解析形成关系型数据。
方式上:采用JS的方式加载到本地客户端,通过半C/S的方式,充分利用客户端得资源进行支撑,校验、政策检查、数据选择等都可以实现不需要通过实时读取后台来进行,减少了后台交互的操作,并且在用户使用中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扩展性:
系统及环境集成项非常多,如何在框架设计方面能把今后的扩展考虑进来,对于今后的二次需求的变化,如何在最小的代价下能实现,在扩展性方面我们重点在以下几点进行突破
数据统一管理:资源表、统一代码表的建立
数据服务层方面:通过K2 SMARTOBJECT统一封装
功能服务层方面:通过WEBSERVICE统一封装
集成控制方面:通过集成控制台统一管理封装
技术框架方面:通过采用AJAX进行建设
结合性:
结合一、流程与功能的联动结合:
很多企业中都具有OA等各种管理系统,流程的运行离不开这些管理系统的支撑,但同样,这些管理系统的功能如何利用的更好,这其实是看流程与功能的结合使用的方式。(例如固定资产申请与固定资产管理等)
结合二、流程与数据的联动结合:
流程的作用不仅仅是用作审批,特别涉及到控制类流程与业务生产类流程时,与企业中的数据交互联动将会是最重点,如何将这些各类系统的数据交互与联动实现的更好,这将会是企业信息系统的活力体现。
结合三、流程与流程的联动结合:
我们关注的不仅仅要实现流程电子化,而且在单一流程的建设后期,关注点逐渐就会形成端到端的流程控制方向(例如:从立项开始 - 合同 - 应付 - 付款,从 PR – PO – 验收 – 入库登记 – 发放等)
在企业中产生的价值
BPM平台可以帮组企业实现“三个一体化”:
第一,实现企业一体化生产运营。一是 补充 现有生产管理系统的不足,增强这些系统的灵活性,使得系统的使用性和效率都大大提升。二是整合 现有的多个系统,形成以BPM为驱动的生产链,把分散的企业资源有效整合成一个松耦型的整体,使得众多的生产类管理系统形成构件式的一体化运营平台。
第二,实现企业一体化企业监管。一是 完善 管理手段,增强管理信息化落地,使得企业管理、控制政策能通过一个大脑进行统一的协调与承载。二是提升 管理与业务的结合,可以实现计划、预算、生产、考核等一体化监管考核
第三,实现企业一体化服务体系。一是 统一服务标准 利于企业发展中的各种变化所带来的要求。二是创建服务体系 将各种资源、制度、服务内容、支持手段、售后体系等形成完整的一套体系,利于各个业务部门能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强化企业内功。
